第三週議題討論

第5組 第3題 (修正)

 
101323024 蔡孟廷的相片
第5組 第3題 (修正)
101323024 蔡孟廷發表於2013年 10月 4日(週五) 22:23
 

第3組

綠色農業施肥

102242008  林巧渝

102213044  張怡臻

101323024 蔡孟廷

101323044 張詠裕

101323046 黃聖棋

102323040 蔡名凱

102323041 林詩硯

就理論層面而言,農業綠色發展轉型是基於綠色經濟理念,以低碳、循環和環境友好為主要特征,著力發展與綠色工業、綠色服務業相對應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方式。就實踐意義認識而言,福建現代農業發展仍然面臨面源污染較為嚴重、廢棄物利用率較低、生物資源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和生態足跡趨緊等系列客觀問題。有鑒於此,大力推動農業發展的綠色轉型,是我省農村經濟優化結構的必然趨勢,也是我省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其不僅承擔著保障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重任,而且還是維護生態安全與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礎。毋庸置疑,農業必須走綠色發展之路,創立切合國情的產業優化與轉型升級模式,在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結合中得到統一,推動現代農業持續發展,在農業綜合開發中取得經濟、生態和社會的倍增效益。實現福建現代農業的綠色發展與轉型升級是個重要命題,要切實把握好以下關鍵環節。

加強監測,科學評估。不言而喻,福建農業可持續發展狀況的監測與評估,對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和持續發展具有基礎性意義。從表面看,福建森林覆蓋率高,達63.1%,水和空氣質量好,生態環境整體尚優。但是全省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為866.3kg/hm2,居全國第一,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3倍﹔農藥平均用量高達39.9kg/hm2,大量農藥、化肥的使用及“三廢”的排放,致使部分區域的農業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全省水土流失面積達12253.77平方公裡,佔土地總面積的10.01%,綜合治理難度較大,勢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業生產。同時,耕地資源匱乏,人地矛盾突出,農業資源不足,農業生產結構欠優,自然災害頻發等問題,也制約著現代農業的持續發展。為此,有必要建立生態系統監測與評估體系,以經濟建模、數理分析來優化建立指標體系,利用生態承載力的綜合評價方法對農業生產系統、生活系統與生態系統進行服務功能價值的評價,為農業自然資源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提供依據。

優化模式,壯大產業。農業綠色發展必然要求遵循生態經濟規律,將環境與生態目標融合到現代農業之中,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近年來,我省各地創立了富有明顯特色和具有良好效益的典型模式,如區域模式、企業模式、園區模式、鄉村模式以及相關配套技術。南平山區生態果茶園工程建設與流域開發模式,漳平創業園區的規模集成開發與持續利用模式,聖農集團的農牧廢棄物循環利用與綜合開發模式,福清星源公司的立體生態農業種植與農牧結合模式等,就是其中的代表。許多模式具有普遍適用性,可以在農業生產主產區推廣,具有較好實用價值與推廣前景。深入探索和總結我省農業綠色發展的有益經驗,借鑒后現代農業的理論方法與先進技術,構建並推廣適宜可行的有效模式,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全省農業產業體系,做大做強農業綠色產業,無疑是農業綠色發展的必由之路。

綠色創新,科技支撐。建立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是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撐,更是一個關鍵環節。農業科技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綠色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不僅是提高產量與增加產值,更重要的是必須提高品質和保障安全。要實施“綠色創新”戰略,構建農業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必須著力於整合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等方面科技資源,突出規模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和科研單位科技創新主力優勢,探索農業產業技術聯盟的有效方式,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和示范基地,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節能減排、固碳增匯、綠色食品等重點領域的創新驅動,為農村綠色經濟發展與產業優化轉型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同時,加快成果轉化,探索高新技術商業化集成開發的運作模式,破解經濟與技術脫節的難題。

政策引導,創新機制。推動福建農業綠色發展,必須以制度機制作為保障,建立有利於農業綠色發展的政策體系。要從陸地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出發,用系統和協同的方法,從法律、規劃、政策、管理層面與多元投入等方面入手,大力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如可建立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和恢復生態植被的生態補償性機制。按照“重點產品、重點區域、重點技術”的原則,選擇一批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農業新技術,採取對生產者直接補貼與間接補貼相結合的方式,明確關鍵環節和直補節點,完善補貼標准,鼓勵生產者緊密結合生產生活實際,積極採用高效農業技術,完成技改任務。尤其注重機械化、信息化、標准化技術引進與應用,提高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與土地產出率,從而做好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的“減法”,生態修復與補償的“加法”,以及區域生態經濟與優勢特色產業的“乘法”。

探索路徑,積極推動。從內涵上認識,綠色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經濟為主要內容,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產品附加值高、生產方式集約的一種經濟形態。就生產實踐而言,以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低碳農業為基本內容的綠色現代農業是富有活力的開發模式,集中體現了高產優質生產、保護生態環境、資源充分利用、講求環境友好、注重協調發展的特點,其核心就是實現產業與環境共贏的目標。要實施多元投入機制,積極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低碳農業,推進農產品的標准化生產,是實施農業綠色發展轉型的重要抓手。

強化培訓,夯實基礎。培養新型農民、發展綠色農業,集中體現了新時期農民主體地位的新要求。要使更多農民共享現代物質條件裝備,廣泛運用農業科技成果,具備提升產業需要的能力,掌握推進經營方式轉變的本領。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建設美麗綠色鄉村,必須加強新型農民的培訓。充分發揮農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的技術人才優勢,實施“新型農民培訓工程”,不斷培育推動現代農業綠色發展的后勁,加快現代綠色農業發展步伐,持續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