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 1授課綱要

授課老師自我介紹

課程介紹

1.「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搭配與課程進度說明;

2. 伴隨焦慮的「學中做、做中學」小田野;

3. 小田野是「通過儀式」,因為你成長了。【你開始把生活世界視為「整體且複雜的」、你逐漸習慣「反思」這碼子事(看見自己在人際間的位置,對自己的生命經歷與身分認同保持敏感,因為它們影響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影響你的研究)、你更懂得與人相處之道並了解人之常情。】

 

質性研簡介

1. 採用質性研究的學科或領域:教育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媒體研究、文化研究、人文地理學、商科(市場行銷、管理、國際企業)、護理學…等等。

2. 質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是社會科學研究法的一類,相對於量化研究法(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分別從深度與廣度對社會現象進行探索。【關鍵字】科學、社會科學、研究、方法s

3. 典範(paradigm)

任何研究皆會涉及研究取向與框架,這個視角與框架稱「典範」,典範提供了觀察生活的方式與關於真實本質特性的一些假設,任何一典範的世界觀皆涉及本體論/知識論/方法論三層面的探討。

【關鍵字】本體論(ontology,關於世界本質的理論)、知識論(epistemology,關於知識的理論)、方法論(methodology,關於研究方法的討論)

4. 研究典範

§. 實證主義(positivism)這個世界可以被認識,做研究在得到一種普遍的結論,透過客觀觀察測量與實驗、避免個人干涉因素,採用統計分析,量化研究屬此類。【現在人們普遍接受觀察與描述必然具有選擇性】

§. 解釋主義(interpretivism)這個世界並不獨立於個人認知之外,因此研究的目的在於得到他人對社會現象的解釋以及對於自己行為與意圖的解釋,社會是被建構的不斷變化,質性研究屬此類。

§. 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思想體系扭曲現實,因而進行發現與揭露,通常以被壓迫這方的立場出發,關注公平與權力。

§. 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包括後現代(懷疑原先對於社會穩定的看法)後殖民(殖民主義如何遭遇抵制)等認為社會多元,碎片化並且不確定,把人的行為以及語言當做一種文本進行分析。

5. 質性研究者共同關注「意義」

探討人們對世界的理解以及對事件的體驗,描述並給出可能的解釋(非預測)。質性研究強調在自然狀態下蒐集資料,對於參與者的言行全面性記錄,注重自下而上的解釋,研究者不時對研究影響進行反思並遵循研究倫理。

※反思:個人性的反思(價值觀、經驗、興趣、信仰、政治承諾、生活目標或社會身分等對研究的影響與被影響)與學術性反思。

※研究倫理:知情同意、避免欺騙、退出權、保密。

6. 質性研究方法舉例

參與觀察法(民族誌法)、(半結構)訪談(a焦點團體法、b敘事分析、c論述分析、d對話分析)、紮根理論(+延伸個案法)、歷史比較法、視覺研究、行動研究。

結語

所有的知識都是在一個特定的歷史與社會場域中被定義;我們過往認為研究者與分析對象可以完全分離的處理方式是有問題的,事實上社會科學家是他們研究對象的一部分,而個人的經驗以及在研究社群的參與度影響著實作過程 +…。

最後修改: 2015年 09月 17日(週四) 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