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務系統課程大綱

一、課程目標:
瞭解行政學的內涵及發展,政府組織及資源管理的理論與實務。強調應具備全球思維的國際視野與在地行動的人本關懷等核心能力。
二、師生晤談時間及地點:每週一09:00--11:00,人文學院 426 研究室。
三、授課方式:除課堂講解外,並安排分組討論、影片欣賞及校外參訪。
四、評量方式:上課參與(10%)課堂作業(40%)期中考(25%)期末考(25%)。
五、參考書目
1.吳 定等編著,2006,行政學(上、下),臺北縣蘆洲市:空大。
2.Starling, Grover. 2008, 2005. Managing the Public Sector. Boston, MA: Thomson Wadsworth. Eighth Edition.(臺北市:雙葉書廊。另:五南書局翻譯。)
3.楊志良,2012,臺灣大崩壞:挑戰沒有希望的未來,臺北市:天下遠見。
4.張潤書,2011,行政學,臺北市:三民,修訂四版三刷。
5.吳瓊恩,2011,行政學,臺北市:三民,增訂四版一刷。
6.林鍾沂,2001,行政學,臺北市:三民。
7.孫本初、賴維堯,2008,行政學辭典,臺北市:一品。
8.彭明輝,2011,糧食危機關鍵報告:臺灣觀察,臺北市:商周出版。
9.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黃煜文、高忠義譯,2011,氣候變遷政治學(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臺北市:商周出版。
10.西村幸夫編著,王慧娥等合譯,2010,大家一起來!打造觀光城鄉-從城鄉之傲開始的地域管理,臺北市:天下雜誌。

六、課程進度
1.導論:公共事務的觀察面向 (9/17),課程簡介及報告分組。
2.行政學的意義、特性與原則 (9/24),第1章第1節(吳定等編著,行政學)。
3.行政國來臨與政府職責類別 (10/1),第1章第2節。
4.行政學理論發展與典範變遷 (10/8),第1章第3、4、5節。
5.影片欣賞:我在政府部門的日子 (10/15)
6.傳統時期的行政理論 (10/22),第2章第1、2節。
7.修正時期的行政理論 (10/29),第2章第3、4節。
8.整合時期的行政理論 (11/5),第2章第5、6、7節。
9.期中考試 (11/12)
10.組織概念與組織結構 (11/19),第3章第1、2節。
11.組織體系與組織病象 (11/26),第3章第3、4節。
12.人事行政與文官制度 (12/3),第4章第1、2、3、4、5、6、7節。
13.校外參訪:桃米生態村與新故鄉見學園區 (12/10)
14.公務員勞動關係概述 (12/17),第9章第1、2、3、4節。
15.財務行政的基本理念 (12/24),第5章第1、2節。。
16.租稅制度與預算類型 (12/31),第5章第3、4、5節。
17.分組時事報告與撰寫讀書心得報告 (1/7)
18.期末考試 (1/14)
七、申請2-3位TA,協助分組討論、影片欣賞、校外參訪等事宜。
本課程可培養學生之核心能力與教學活動及評量方法對應表
教學活動:
1.課堂討論(含個案討論)
2.書面報告、作業、作品、實驗
3.學生口頭報告
4.課程規劃之校外參訪及實習
5.證照/檢定
6.參與課程規劃之校內外活動及競賽
7.課外閱讀
8.其他
評量方法:
1.紙筆考試或測驗
2.實作評量﹙含口頭、書面報告、實習、表現評量﹚
3.其他表現
本課程可培養
學生之核心能力 教學活動 評量方式
綜合學術研究與實務執行能力 1,2,3,4,7 1,2
具備政策制訂、政策執行與行政管理能力 1,2,3,4,7 1,2
具備人本關懷能力 1,4,7 2
具備國際觀能力 2,7 1,2
最後修改: 2014年 01月 26日(週日) 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