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能源永續環境參考資料(供心得報告參考使用)
1. 臺灣溼地網
- 台灣濕地網
-
Hot news! ★ 新增單元“逛逛濕地小圖鑒”:來看看濕地裡有哪些有意思的常住居民吧!
-
永和市北隔新店溪與台北市相鄰,南與台北縣中和市緊密相連,面積只有五.五九九平方公里,人口高達二十二萬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都市。在高度開發下現階段已找不到大片綠地,然而永和社區大學號召了一群熱愛自然的夥伴在陳超仁老師的指導與協助中,成立了跨學程、結合學校社團與社區居民的『生態教育園區工作隊』,我快樂的參予構築大自然的夢想。重新認識濕地的功能 濕地曾被認為不過是滋生蚊蠅的癘瘴之地、雜草叢生的荒地,在公共衛生以及土地開發的需求下,世界上大部分的濕地已經消失殆盡。生態學知識的進步讓過度開發的工業化國家了解濕地對地球環境和人類發展的價值,各種研究告訴我們,濕地是地球上最具多樣性的生態系統之一,也為人類帶來了其他環境系統所無法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
-
把《溫室英國》案例拿來和台灣做參照,許多人不禁想問,《溫室台灣》的結果又會是如何呢?如果,借用哈里森夫婦和參與《溫室英國》計畫案的英國藝術家觀點來看,氣候變遷已成必然的事實,那麼,重點將是如何對此一挑戰展開思考、設計,乃至新的信仰系統、甚至是發展新的經濟架構;並且「考察和提出……一個新的文化論述。本文作者周靈芝以《溫室英國》等數個生態藝術案例,對照國內面臨的情境。反觀台灣西岸國土也遭受著海岸侵蝕、土地流失、既有聚落生存受到考驗的關鍵課題,提出嘉義布袋鹽田濕地現正進行的土地利用轉型,或許不失為一個值得思考發展的方向。台灣連日低壓的氣候,預告著一場爽快的大雨。相較於全世界有148個國家因境內跨國流域而須與不同國家共享、合作,或演變成爭奪,政府雖然得忙著防乾旱還要防水災,但台灣不需與其他國家分享水資源,當聯合國強調水資源合作之際,學者指出,水資源合作包括我們看得見的水,也包括糧食、能源等虛擬水,應檢視台灣用水的態度。早年先民拓墾台灣時,為了灌溉農田,多挖埤塘來蓄水灌溉,以避免降雨和溪水供應不足的窘境。現在社會已從農業轉為工商業社會、人口增加、農田面積減少、灌溉需水量需求大幅降低,埤塘也漸漸不受重視。台灣埤塘及溼地的效能除了就像是一個地方性的小型水庫,規劃埤塘恢復原有功能外,再朝結合現代環境與生態保護新觀念,以及振興地方經濟等面方進行規劃,應可達到雙贏的局面。台灣是全球排名第18缺水國,提升國人與企業的節水意識,已經是當務之急。根據水利署估算,到2021年台灣水資源需求每年會向上提升20億公噸;然而總供水量僅能提供19.2億噸,每年平均將會短缺800萬噸水量。當地表水不敷使用時,往往會增加地下水的超用,造成水源蓄存量減少,乃至地層下陷、區域性鹽化等問題。未來台灣不僅是用水吃緊,水議題所衍生出來的生態、民生及經濟問題也會因此加重。節約用水,是各面向人馬所應努力的議題。
-
財團法人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在林務局的支持下,於陽明山的八煙聚落,嘗試以里山倡議的精神,透過居民共識的凝聚、有機耕作的輔導、企業的認養、生態旅遊的投入以及農產品創新加值的行銷等,歷經4年多的努力,讓八煙聚落的水梯田景觀得以保存,相關的指標物種數量穩定的成長,也讓參與生產計畫的居民平均收入增加一倍,本文針對相關策略與經驗提出檢討,並研擬推動臺灣經驗的「金山倡議」。財團法人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在林務局的支持下,於陽明山的八煙聚落,嘗試以里山倡議的精神,透過居民共識的凝聚、有機耕作的輔導、企業的認養、生態旅遊的投入以及農產品創新加值的行銷等,歷經4年多的努力,讓八煙聚落的水梯田景觀得以保存,相關的指標物種數量穩定的成長,也讓參與生產計畫的居民平均收入增加一倍,本文針對相關策略與經驗提出檢討,並研擬推動臺灣經驗的「金山倡議」。水資源管理是我們所有人的責任。消費者可以透過實際行動減少水的消費,例如裝置節水馬桶及蓮蓬頭、 刷牙時將水關掉、用較少的水澆花以及避免將藥品、塗料和其他汙染物倒進汙水處理系統。消費者也可以支持濕地生態體系的保護與復原。2013世界濕地日主題為「濕地與水資源管理」,台灣濕地網重新編譯拉姆薩公約的年度主題手冊,邀請大家一同關注濕地與水資源這個重要課題。全球有263個跨國界流域, 它們掌管著60%的淡水,提供在145 個國家、30億人口的需求。2013世界濕地日主題為「濕地與水資源管理」,台灣濕地網重新編譯拉姆薩公約的年度主題手冊,邀請大家一同關注濕地與水資源這個重要課題。地球上大約總計有14 億立方公里的水。淡水大約有3,500萬立方公里,約占所有水量的2.5%。其中只有0.3%的淡水存在於河川與湖泊中。可供人類與生態系統使用的淡水約是20萬立方公里,不及全部淡水的1%。2013世界濕地日主題為「濕地與水資源管理」,台灣濕地網重新編譯拉姆薩公約的年度主題手冊,邀請大家一同關注濕地與水資源這個重要課題。
-
濕地,本意即為含水之土,涵養著地球上絕大多數的水,尤其是人類賴以為生的淡水資源。2013世界濕地日主題為「濕地與水資源管理」,台灣濕地網重新編譯拉姆薩公約的年度主題手冊,邀請大家一同關注濕地與水資源這個重要課題。一個設計良好的制度,可以讓私人願意主動保育所屬濕地,透過公私合作,創造更大的保育力量。在美國,透過濕地保存計劃(Wetland Reserve Program,簡稱WRP),在20年的時間裡,有93萬公頃(等於9,300平方公里)的私人土地自願性的加入聯邦政府的保育規劃,這是怎麼怎麼做到的?它的概念是什麼?它又提供了哪些價值換算方式?美國濕地保存計劃的執行經驗,或許值得台灣借鏡思考。一個設計良好的制度,可以讓私人願意主動保育所屬濕地,透過公私合作,創造更大的保育力量。在美國,透過濕地保存計劃(Wetland Reserve Program,簡稱WRP),在20年的時間裡,有93萬公頃(等於9,300平方公里)的私人土地自願性的加入聯邦政府的保育規劃,這是怎麼怎麼做到的?它的概念是什麼?它又提供了哪些價值換算方式?美國濕地保存計劃的執行經驗,或許值得台灣借鏡思考。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自從於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屆締約方大會提出之後,逐漸成為越來越多人關注的焦點。究竟里山倡議中強調的里山精神是甚麼?在日本,地方社區又如何在尋常生活中實踐著里山精神?本文作者以親身參訪日本美山町、內子町等社區的經驗指出,里山,就是家的延伸,一種永續經營人類與自然萬物家園的生活方式。而里山的生活,其實不應該離我們這麼遠。如何「明智利用」濕 地,穩定生態環境,已成為當前世界各國溼地治理和我國國土規劃及海岸保護的重要課題。其中,法規向度的建置更是溼地保育和管理的重要基礎。在我國溼地法草案進入立院審查之際,本文由詹順貴律師就法律規範的角度,釐清現行法制對於濕地保育不足之處與重要議題,並參酌借鏡國外的法規經驗,針對濕地保育法草案加以評述、提出建言,相當值得做為濕地保育與管理政策制定之參考。
-
如何「明智利用」濕 地,穩定生態環境,已成為當前世界各國溼地治理和我國國土規劃及海岸保護的重要課題。其中,法規向度的建置更是溼地保育和管理的重要基礎。在我國溼地法草案進入立院審查之際,本文由詹順貴律師就法律規範的角度,釐清現行法制對於濕地保育不足之處與重要議題,並參酌借鏡國外的法規經驗,針對濕地保育法草案加以評述、提出建言,相當值得做為濕地保育與管理政策制定之參考。「里山」(satoyama),這個源自日文的詞彙和概念,近年在台灣生態保育界引起越來越多的討論。里山地景因人類的生活方式與大自然長時間交互作用,形成錯綜複雜的樹林、草地、濕地環境,成為眾多野生動物的棲地,並且有助於防災、集水區保護及其他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了解里山倡議的核心概念以及相關國際趨勢。「里山」(satoyama),這個源自日文的詞彙和概念,近年在台灣生態保育界引起越來越多的討論。里山地景因人類的生活方式與大自然長時間交互作用,形成錯綜複雜的樹林、草地、濕地環境,成為眾多野生動物的棲地,並且有助於防災、集水區保護及其他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了解里山倡議的核心概念以及相關國際趨勢。極端氣候的因應課題已經是台灣以致全球無可避面的嚴峻挑戰,如何在規劃設計過程中納入與水共存的思考和行動,創造適合的濕地環境,不僅是當前趨勢,也是必然的結果。本文作者銘傳大學王价巨老師借鏡各國與水共存的經驗,提醒:重新審視雨水的價值,以及空間規劃中水資源管理的整合性作法,對臺灣而言已經成為生存的議題。極端氣候的因應課題已經是台灣以致全球無可避面的嚴峻挑戰,如何在規劃設計過程中納入與水共存的思考和行動,創造適合的濕地環境,不僅是當前趨勢,也是必然的結果。本文作者銘傳大學王价巨老師借鏡各國與水共存的經驗,提醒:重新審視雨水的價值,以及空間規劃中水資源管理的整合性作法,對臺灣而言已經成為生存的議題。
-
築壩?拆霸?一直是水利工程界與生態環保領域充滿爭議和辯論張力的課題。在美國,有奧勒岡州Marmot水壩移除的經驗;在台灣,雪霸國家公園內的七家灣溪攔沙壩拆除的實驗也剛剛起步。本文由成功大學水立海洋工程學者王筱雯、郭偉丞,綜合工程與生態的角度,反思堰壩存廢對流域水文和生態系統的影響,而堰壩拆除與否,因時因地而異,都需要仔細的評估和決策。晚秋是楓紅的季節;也是臺灣櫻花鈎吻鮭的繁殖季節。今年鮭魚族群們不只是要期待鮭魚新血的加入,同時要迎接一個更優質的棲地環境--位於武陵地區的「七家灣溪一號防砂壩壩體改善工程」,正是今年台灣鮭魚界最熱烈討論的議題。為什麼需要進行壩體改善工程?以及進行這樣的改善工程後到底對於溪流生態系會有甚麼影響、或是帶來甚麼效益?網路傳播的效果,在2012年的今天,已經不是新鮮的話題。然而,在濕地保育的行動上,網路傳播卻是一股日益重要的力量。水蛙窟位於墾丁國家公園境內,鵝鑾鼻公園與風吹砂之間,臨近龍磐公園,東眺太平洋與風吹砂及佳樂水,西濱巴士海峽與遠眺大尖山。水蛙窟隱身於無垠的草原與大 海之間,這個迷你聚落一度被人們遺忘,直到2009年水蛙窟進行溼地營造,並啟動社區生態旅遊系列工作之後,這裡的人、環境、生態開始產生轉變,如今它越 來越美麗,正在草原上發出閃耀光芒。洪水沉積物如何有效幫助重建河口濕地,Carolyn Gramling在2012年2月3日Science期刊(第335卷6068號520-521頁)中指出,經由2011年密西西比河開放洩洪道疏解洪水行動的後續觀察,現在已有更具突破性的進展。
-
永和市北隔新店溪與台北市相鄰,南與台北縣中和市緊密相連,面積只有五.五九九平方公里,人口高達二十二萬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都市。在高度開發下現階段已找不到大片綠地,然而永和社區大學號召了一群熱愛自然的夥伴在陳超仁老師的指導與協助中,成立了跨學程、結合學校社團與社區居民的『生態教育園區工作隊』,我快樂的參予構築大自然的夢想。重新認識濕地的功能 濕地曾被認為不過是滋生蚊蠅的癘瘴之地、雜草叢生的荒地,在公共衛生以及土地開發的需求下,世界上大部分的濕地已經消失殆盡。生態學知識的進步讓過度開發的工業化國家了解濕地對地球環境和人類發展的價值,各種研究告訴我們,濕地是地球上最具多樣性的生態系統之一,也為人類帶來了其他環境系統所無法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
-
把《溫室英國》案例拿來和台灣做參照,許多人不禁想問,《溫室台灣》的結果又會是如何呢?如果,借用哈里森夫婦和參與《溫室英國》計畫案的英國藝術家觀點來看,氣候變遷已成必然的事實,那麼,重點將是如何對此一挑戰展開思考、設計,乃至新的信仰系統、甚至是發展新的經濟架構;並且「考察和提出……一個新的文化論述。本文作者周靈芝以《溫室英國》等數個生態藝術案例,對照國內面臨的情境。反觀台灣西岸國土也遭受著海岸侵蝕、土地流失、既有聚落生存受到考驗的關鍵課題,提出嘉義布袋鹽田濕地現正進行的土地利用轉型,或許不失為一個值得思考發展的方向。台灣連日低壓的氣候,預告著一場爽快的大雨。相較於全世界有148個國家因境內跨國流域而須與不同國家共享、合作,或演變成爭奪,政府雖然得忙著防乾旱還要防水災,但台灣不需與其他國家分享水資源,當聯合國強調水資源合作之際,學者指出,水資源合作包括我們看得見的水,也包括糧食、能源等虛擬水,應檢視台灣用水的態度。早年先民拓墾台灣時,為了灌溉農田,多挖埤塘來蓄水灌溉,以避免降雨和溪水供應不足的窘境。現在社會已從農業轉為工商業社會、人口增加、農田面積減少、灌溉需水量需求大幅降低,埤塘也漸漸不受重視。台灣埤塘及溼地的效能除了就像是一個地方性的小型水庫,規劃埤塘恢復原有功能外,再朝結合現代環境與生態保護新觀念,以及振興地方經濟等面方進行規劃,應可達到雙贏的局面。台灣是全球排名第18缺水國,提升國人與企業的節水意識,已經是當務之急。根據水利署估算,到2021年台灣水資源需求每年會向上提升20億公噸;然而總供水量僅能提供19.2億噸,每年平均將會短缺800萬噸水量。當地表水不敷使用時,往往會增加地下水的超用,造成水源蓄存量減少,乃至地層下陷、區域性鹽化等問題。未來台灣不僅是用水吃緊,水議題所衍生出來的生態、民生及經濟問題也會因此加重。節約用水,是各面向人馬所應努力的議題。
- 1
- 2
- 3
- 4
- 5
- 6
-